医院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医院动态 > 医院动态
这些疫情防控消息早知道、免恐慌哦~
2020-02-10 16:39


新冠肺炎的疫情还在发酵中。严峻的疫情面前,恐慌情绪不断蔓延。健康教育科整理了关于疫情的一些「事实」和「传言」,与您一起分享分辨,避免不必要的恐慌。

 

关于口罩的几个误区

 

不管什么场合都要带着口罩?

【福建省卫健委健康提示】戴口罩是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等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重要手段之一,但不盲目使用、不过度防护。

空旷场所,不需要佩戴口罩;

自己开车,或者散步时没有特别密集的人员接触,可以不戴口罩;

单人办公室,通风良好,不需戴口罩;

多人办公室,通风良好,没有人员流动,且能与他人保持至少1米距离,也无需戴口罩。

 

口罩多戴几个或越厚越好?

不需要佩戴多层口罩。

建议选择 N95/KN95 或普通外科口罩,并且一层就够,其他口罩防护效果不如这三种。佩戴多层口罩还可能造成呼吸不畅。

口罩厚度不等同于防护效果,医用外科口罩摸上去比较薄,但过滤效率却很高,阻水层、过滤层、吸湿层这三层有效阻挡了病毒入侵。而市面上的一般棉布口罩,虽然厚实,但基本上不具备预防传染病的作用,不可靠。

 

 

用微波炉加热口罩可以消毒?

不可以,不然微波炉和口罩都废了

无论是用微波炉、电烤箱还是蒸锅加热口罩,一方面口罩内部结构破坏,口罩无法再次使用;另一方面,微波炉、电烤箱和蒸锅由于处理医疗垃圾,也不能继续加热食物。

 

用了7天的N95口罩消毒可继续用?吹风机吹或者喷洒酒精可继续使用口罩?

美国疾控中心指出 N95 口罩在特殊情况下(比如口罩供应不足等),可在严格规范下「延长使用期限」以及「有限重复使用」。前者指一次佩戴不取下来,去接触不同的病人;后者指在满足一定条件下,可重复使用一定次数。

若厂家说明了可重复使用次数,那以厂家说的为准;若没说明,那「不超过 5 次」。7 天大大超过了这个次数。

吹风机吹或者喷洒酒精,都可能会破坏口罩的保护作用。

 

除了口罩,出门还要戴护目镜?

护目镜是针对一线临床医生的,普通人出门不需要佩戴护目镜。

但大家都要注意,不要揉眼睛,因为手可能接触到病毒,再接触到眼睛会导致结膜感染。

 

除了口罩,日常还要戴手套?

李兰娟院士表示:不在医院,只是日常外出,不用专门戴手套。关键是要勤洗手,养成洗手、在外面不用手抠鼻子、揉眼睛的好习惯。

 

关于新冠病毒传播的几个真相

 

新冠病毒可通过气溶胶传播?

暂不明确。要重视,但不必恐慌

气溶胶颗粒通常>10微米,一般医用口罩就能阻挡。

半径<0.1微米的气溶胶微粒,重量轻,主要在高空,会随风飘走,呼吸到的概率不大。

气溶胶质点比表面能很大,又有电荷,病毒很容易被破坏,存活度不高。

非医务人员在日常只有达到极高数量级的阈值,部分病毒才能由黏膜进入人体。由气溶胶形式悬停在衣物、皮肤的病毒,只有极微小的比例能通过接触传播。这样的病毒量不太会引发疾病。

 

空气里有气溶胶,绝不能开窗通风?

要分情况,对于一般小区的居民,能开窗通风。要减少悬浮的气溶胶的影响,适当的通风措施是必要的。但需要注意,气溶胶是有可能随空气流动的,由于气流方向不当,可导致污染气溶胶流向干净的区域。

如果有居家隔离者,必须单间隔离,或处在全屋出风的位置,公共区域或其它房间自然通风时必须关闭患者所在屋子门窗。

同时注意不要用风扇等高流速设备通风,以免引起湍流,让本已沉降的微粒重新悬浮

 

喷嚏一打几米远,病毒可悬浮一天?

交流要保持距离;病毒不会在空气中悬浮。

一般情况下,飞沫传播只有与传染源近距离接触时才可能实现。飞沫传播在 1~2 米之间,距离传染源 1 米以外相对安全,2米开外就很安全了,所以讲话交流最少相隔 1 米,最好 2 米。

飞沫从人体出来很快就沉降了,不会在空气中悬浮。

 

未戴口罩与确诊患者接触15秒被感染?

莫恐慌,可能并非时间长短的问题

许多人关注的重点在于「15 或 50 秒未戴口罩接触即感染」,认为患者感染的原因就是病毒在短时间内通过飞沫传播。

然而,除飞沫传播外,也可能存在患者手接触确诊者沉淀在物体上的飞沫,导致后续接触传播的情况。所以不能肯定地说,只接触了 15 或 50 秒确诊患者就是唯一的传染源。

大家日常注意与人沟通时戴口罩,保持距离,勤洗手即可。

 

宠物和人互相传染?

蒋荣猛(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成员、北京地坛医院感染二科主任医师):目前研究显示,冠状病毒有50多种,四个属,可以感染到很多动物,但这之间有物种屏障,并非随意相互感染,能感染人的只有7种,目前为止还未发现有宠物感染病毒,传染给人,也没发现患者感染,传染给宠物。

 

武汉来的快递要拒收?

病毒通过快件传播的风险极低,收完快件请及时洗手。

国家邮政局市场监管司副司长侯延波表示:“我们要求邮政和快递企业严格落实对邮件、快件、运输车辆、生产作业场所的消毒、通风等措施,严格落实安全查验的制度,严禁收寄野生动物。因此大家不用担心,正常的快件不用拒收,收完快件请及时洗手。”

 

中央空调会传染病毒?

张文宏教授:中央空调有传播疾病的可能。

沪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华山医院教授张文宏主编的《张文宏教授支招防控新型冠状病毒》中提到:中央空调有传播疾病的可能。疫情期间停止或减少使用中央空调,必须开空调时,要同时开排风扇。要定期清洗空调,每天定时开启门窗,进行通风换气.

 

鞋要与居室隔离,不要放在家里?

确实需要注意,建议将外穿的鞋子放置于门外或用鞋盒、鞋套将鞋子「隔离」,放在玄关,减小室内被污染的风险。

 

 

关于消毒的几个注意

 

冠状病毒对紫外线和热敏感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公布:病毒对紫外线和热敏感,56℃ 30 分钟、乙醚、75% 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氯己定不能有效灭活病毒。

但一般家居都没有使用紫外线消毒的条件,使用不当还用引起损害,故不建议使用。

 

别往空气中喷撒酒精,会爆炸?

清华大学化学系孙亚飞博士:确实要注意。

酒精是高度易燃易爆的液体,即使是 75% 的医用酒精也很容易被点着。喷洒酒精之后,会有一部分酒精发生气化,浓度虽有所降低,但是与氧气的接触却更充分了,所以空气中只要有 3.5% 左右的酒精,遇到明火、静电火花乃至一些高温物体,就足以发生爆炸。

因此,在喷洒酒精时,务必注意用量,不要过度喷洒导致空气中挥发的酒精太多,更不能直接对着空气喷洒,也不要对着人喷洒。

 

84消毒液不能和洁厕灵一起用?

确实,含氯消毒剂不能和洁厕灵同时使用,容易产生有毒气体;

也不推荐和酒精同时使用,消毒效果可能减弱甚至可能产生有毒气体;

储存应在低温、阴凉处和儿童触摸不到的地方;

如有必要,要先使用洁厕灵,然后在使用含氯消毒剂消毒之前应对其彻底冲洗。

 

关于治疗与诊断的几个事实

 

怀孕后确诊新冠肺炎,孩子不能要?

国家卫健委在 2 月 1 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目前没有足够数据证实母胎传播,会综合病人的基本情况,必要的时候会和产科医生等,共同讨论是否继续妊娠还是终止妊娠,要以保证孕妇的安全为前提。

妊娠早期的持续高热,本身对早孕期的胚胎组织有一定的危害。

 

所有人都是易感人群,儿童也不例外?

蒋荣猛(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成员、北京地坛医院感染二科主任医师):从目前总体来讲,儿童也是易感人群,新型冠状病毒是一个新病毒,所有人都没有免疫力。

儿童总体来讲感染以后病症比较轻,但并不意味着儿童不易感。

 

治疗主要靠激素,会成为废人?

李兰娟院士辟谣:现在发生的大量的病人根本就不用激素

非典时期,激素治疗使部分患者留下股骨头坏死的后遗症,这是药物的一种副作用。

现在发生的大量的病人根本就不用激素,所以不会引起股骨头坏死。

 

如何鉴别感冒和新冠肺炎?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显示:

新冠肺炎以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表现。

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和腹泻等症状。

重症患者多在发病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和/或低氧血症。

李兰娟(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目前早期的症状非常相似,新冠肺炎患者有的发烧、有的干咳,有的呼吸道症状,发烧以后乏力,甚至有的还有点消化道的症状。

要鉴别的话,最重要的就是咽拭子取样,做个病毒的检测。

 

未接触感染者,偶尔咳嗽不必恐慌!

李兴旺(国家医疗专家组成员、北京地坛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与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未接触感染者偶尔咳嗽两声不需要恐慌。

在传染病诊断上,除了关注临床症状,更多的要关注流行病学表现。无症状感染者多是在和病人接触较多的情况下发生的,尤其是家庭聚集性感染比较明显。

因此如果没有接触过感染者,偶尔咳嗽一下,没有必要恐慌。

 

确诊病例绝大多数是轻症?

焦雅辉(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首先我想强调一点,此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患者绝大多数是轻症。

大家不要产生恐慌或恐惧,这一点是想跟大家传递的一个信号。

 

康复期和出院患者没有传染性?

邱海波(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副院长):从临床经验来说,康复期的病人没有传染性,出院的病人没有传染性。

康复期和出院病人经过了两次核酸检测阴性,没有病毒复制了。

 

 

无症状感染者传播力较弱?

李兴旺(国家医疗专家组成员、北京地坛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与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无症状感染者本身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比如发热乏力等,但是做咽拭子检查,核酸检测是阳性的。

目前发现的无症状感染者,主要是病人的密切接触者,更多地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无症状感染者病情偏轻,病毒量相对少,因此在传播能力上可能会弱一点。

 

 

信息来源:澎湃新闻、央视新闻、中国新闻网、新京报、丁香医生等。